電池國標GB38031-2025發布——從“5分鐘逃生時間”到“2小時不起火不爆炸”,中國動力電池安全標準迎來“史上最嚴安全令”
2025年4月,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GB38031-2025《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》,這一被業界稱為“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”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將于2026年7月1日起實施。
核心變革:從逃生時間到絕對安全
新國標包含7項單體測試和17項電池包或系統測試,總計24項標準項目。除“過充電”、“外部短路”和“溫度循環”三項外,其余項目均進行了修訂或增加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熱擴散要求的根本性轉變。在舊標準中,安全設計的核心思路是“為乘員爭取逃生時間”,而新國標將安全目標直接提升至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的絕對安全要求。
測試過程也進行了優化。在觸發熱失控方法上,除了原有的“外部加熱、針刺”,新國標增加了“內部加熱”方法,更貼近實際內部短路場景。測試時的電池包SOC值要求不低于95%,進一步提高了測試的嚴苛程度。
新國標還規定熱失控后5分鐘內必須發出報警信號,且報警前后5分鐘內無可見煙氣進入乘員艙,確保乘員在熱失控初期即可獲知風險。
新增測試:底部撞擊與快充耐久性
新國標新增的兩項關鍵測試直指現實使用中的高風險場景。底部撞擊測試針對車輛托底或飛石沖擊場景,測試后要求電池無泄漏、外殼不破裂、不起火或爆炸,同時確保絕緣電阻達標。這一新增測試源于事故數據的警示。據國家應急管理部統計,2024年電動車起火事故中,底盤撞擊導致電池受損占比高達37%。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則針對日益普及的超快充技術。新國標要求電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環(SOC區間20%-80%)后,仍需通過外部短路測試,要求不起火、不爆炸。這回應了快充引發的熱失控占比21%的現實問題。
核心升級:超越舊國標與國際標準
與2020年版標準相比,新國標在多個維度實現了系統性升級:
指熱擴散要求:從“5分鐘逃生時間”到“2小時不起火且溫度≤60℃”。
報警系統:強化時效性與完整性,確保報警信號及時有效。
觸發方法:新增內部加熱片觸發熱失控,模擬更真實事故場景。
底部防護:首次納入強制要求,僅離地間隙≥200mm的商用車豁免。
快充安全:建立300次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的閉環管理。
觀察時長:延長試驗后監測時間至2小時,確保延遲性爆燃風險可控。
相較于國際主要市場的電池安全標準,中國的新國標展現出更高的安全要求:
美國UL 2580標準:涵蓋多種極端工況,但不起火時間要求為1小時。
日本標準:側重外部短路和過充測試,但對極端工況要求相對偏低。
歐盟標準:僅要求電池熱失控后不蔓延至相鄰模組,提供10分鐘報警時間;新電池法將于2025年8月18日全面生效,但主要關注碳足跡聲明、數字電池護照和回收材料比例,更強調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資源可持續性。
行業影響:成本、技術路線與市場洗牌
新國標的實施將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,預計滿足新規的電池系統成本將增加15%-20%。對新能源汽車企業而言,新標準迫使車企重新設計電池包結構,強化底部防護和熱管理系統。例如,電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強度防撞梁,熱失控防護材料需滿足耐高溫、阻燃等特性。而技術實力薄弱的企業面臨巨大挑戰。業內預計30%的落后產能將因無法達標而退出市場。寧德時代、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已宣布其產品提前滿足新國標要求,布局“多層級熱失控阻斷”技術:- 寧德時代:CTP3.0麒麟電池采用橫縱梁加強結構,抗擠壓能力提升30%。- 比亞迪:刀片電池搭載自研“智慧眼”系統,可提前10分鐘預警熱失控。與此同時,固態電池因天然具備熱失控抑制能力,或成為新規下的技術突破口。
消費者與行業共贏的未來
符合新國標的車型將帶來多方面積極影響。行業預測,這類車型的保費有望下浮15%-20%,同時電池終身質保條款或將剔除“熱失控”免責項。
檢測認證市場也將迎來新機遇。底部撞擊測試、2小時熱失控監測等新增項目需第三方實驗室支持。以底部撞擊測試為例,單次檢測成本超200萬元,預計2026-2027年檢測認證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。
從更大視角看,GB38031-2025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升級,更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重構。在碳中和目標驅動下,這一標準將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向標,引領行業邁向更高安全、更高可靠性的新時代。
· 關于金現代LIMS ·
金現代LIMS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研發、質檢實驗室,通過“LIMS+低代碼”,幫助企業實現了LIMS系統的全面自定義;通過“LIMS+AI”,幫助實驗室在數據采集、數據應用等方面實現了自動化、智能化。金現代LIMS作為新一代LIMS領導品牌,已獲得眾多頭部企業的認可,助力打造更高效、更規范、更靈活、更智能的實驗室。
